文/王新会——石家庄市盛世长安小学
我们的童年一去不复返了,但是童年留给我们的美好,永远定格在记忆里。童年时玩泥模子的回忆,又清晰起来,难以忘怀,现把它作为一项民间艺术介绍是毫不为过的。
小时候,玩泥模子,先把挖到的胶泥摔熟,摔成一个长条,然后用细线割开,割开的截面上没有大的气眼,就算合格原料了。再把泥揪成一小块,拍成扁片,摁进模子,等上一会儿,然后抠出来,模子上的花纹就凸现出来了。小小的泥模子,只像一个小月饼,上面的花纹却各式各样,有喜鹊登梅,人物,怪兽等等。小孩们刻完了,要相互比赛,看谁刻得更好,更清楚。有时候,我们还把刻出来的泥片晒干,大人做饭时,我们就放进灶膛去烧,希望想烧成后(陶)那个样儿的。然而,试过很多次,小心翼翼的从灶膛里掏出来,却总是烧成黑乎乎的一片,有时候,还听到叭的一声中变成碎片,偶然一次,烧成了,让大家看,却只有一角微微发红而已。
少年的生活回忆,虽然过去几十年,当年的趣闻轶事,一下全涌上脑际,历历在目,我们的玩具,给我印象最深的,还完全是脚下那片土地所产出的,我们玩泥土,吹柳笛,捞蝌蚪,扑青蛙,摔泥炮,吹泥土制做的泥哨,在泥土里划出棋局,甚至,用沙土作药,敷在划破的伤口上。时间像推土机一样清除了历史遗留的习俗碎片,把它们碾碎,铲进记忆的回收站,童年和泥土的味道,都偶然泛出亲切的气味,浮荡在潜意识的边缘。
而今,我在教室里,给孩子们上陶艺课,看同学们把一块泥巴变成一件件属于自己的作品时,带给他们的无限快乐和自我实现的成就感,下课铃响了,他们依然捧着自己的“宝贝”作品,迟迟不愿意离开……。当我看到孩子们稚嫩的小脸上飞扬着成功与快乐时,我的心也被快乐溢满了,泥土给了学生创作的灵性,我被这小小的泥巴而感动,对泥土充满迷恋。泥土,是大自然的恩赐,是滋养万物的根基,泥土不但能生长出庄稼供我们食用,泥土还能在我们手中化为建筑,为人类遮风挡雨。泥土制成的陶瓷,传承了文化的艺术生命,泥土文化从史前时期伴随着人类的创造劳动而产生,又伴随着社会逐步向精神内涵上延伸。人类发现了泥土和火的秘密……最早的是土陶,看似最平凡的泥土,却是人类文明的源头,凝结了先人的智慧,蕴含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文脉,是人类精神与泥土交相辉映的灵性之光。陶瓷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也是世界认识中国的一个窗口、中国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从古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窑火生生不息。我将继续奔走在这条“泥土路上”借助泥巴认识自己,传播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陶瓷文化,坚定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