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陶卫网
手机浏览陶卫网
当前位置:首页>看资讯 >陶瓷资讯>“量大价贱”:1100家德化陶瓷企业的宿命?

“量大价贱”:1100家德化陶瓷企业的宿命?

2021-11-18 09:02:23责任编辑:陶卫网

 “德化”这个词语,必须用陶瓷来加以注释。一位县领导指着办公室墙壁上挂着的世界地图对记者说,德化的陶瓷产品已销往190多个国家和地区,“除了非洲的一些国家外,可以说在全世界都能看到德化的最新产品”。这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一个县的陶瓷产值达到50个亿,全部税收收入的70%来自陶瓷和相关产业,而陶瓷产值中80%以上为外销工艺品。由于陶瓷产业的推动,德化曾连续多

 “德化”这个词语,必须用陶瓷来加以注释。一位县领导指着办公室墙壁上挂着的世界地图对记者说,德化的陶瓷产品已销往190多个国家和地区,“除了非洲的一些国家外,可以说在全世界都能看到德化的最新产品”。

这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一个县的陶瓷产值达到50个亿,全部税收收入的70%来自陶瓷和相关产业,而陶瓷产值中80%以上为外销工艺品。由于陶瓷产业的推动,德化曾连续多年蝉联“福建省经济发展十佳县”,县域经济竞争力进入福建省十强行列。

2006年,“德化陶瓷”还成功申报了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在德化,平均每一天有200多种陶瓷新产品问世,已经获得版权和专利的产品累计达5000多个。

数字,似乎是令人鼓舞的。然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德化陶瓷业一派繁荣的背后,潜藏着深层次的危机,而一些有远见的陶瓷人也开始了思考和应对。


   德化陶瓷企业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 黄谷莹 摄

再造瓷都——似曾相识的“历史轨迹”

2003年,德化被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授予“中国瓷都”称号。这一称号,是对德化陶瓷近20年来“高歌猛进”式发展的一种肯定。

实际上,德化作为中国陶瓷文化发祥地之一,历史上就与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并称三大古瓷都。德化的窑火肇端于新石器时代,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宋元时代,德化瓷漂洋过海,大量外销,成为当时“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输出商品之一。明代,德化的白瓷以纯净无瑕、莹润无比驰名于世,在海外被称为“中国白”。瓷塑艺术大师何朝宗将德化白瓷艺术推向顶峰,所塑观音达摩等造型优美,微妙传神,被视为“东方艺术精品”,有“天下共宝之”之誉。

从文物部门调查发掘的资料看,德化窑的真正兴盛,起自北宋晚期至南宋中期,这和泉州港对外贸易的兴旺在时间上是相吻合的。

值得注意的是,如今,德化作为一个“瓷都”的第二次崛起,似乎与历史上有着相似的“轨迹”。

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曾提到德化“瓷市甚多”、“制作精美”、“购价甚贱”。这里面起码透露出关于德化陶瓷的两个信息:一是数量大,二是价格低。

1999年5月,从南中国海打捞起来的“的星”号沉船中,发现了35.6万件的清代德化青花瓷,足见德化瓷器“量多价贱”古已如是。同时,这也是德化陶瓷大量出口的一个物证。

今天的德化,陶瓷企业总数超过1100家,其中大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整个产业以外销为主要导向,有自营进出口权的企业达100多家。外销产品基本上都是满足西方节日习俗需要的小工艺瓷,根据订单每年不断地变换款式,出口价格极为低廉,几乎没有附加值。[NextPage]“量大价贱”,难道是一种历史的“宿命”?

  以量取胜——难以持续的发展模式

据记者了解,德化目前的陶瓷产业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一是外销的陶瓷小工艺品,二是日用陶瓷,三是传统瓷雕。其中外销小工艺品占到总量的80%,而文化含量较高的传统瓷雕这一块,在税收中仅占可怜的1%左右。

一位德化陶瓷界的资深人士告诉记者,德化的陶瓷外销于1984年、1985年间“发轫”,上世纪90年代蓬勃发展,走过了20年的历程,目前已经到了必须冷静反思的转折点。

外销小工艺品以圣诞节、复活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用瓷为主,例如圣诞树的小挂件等,这种小工艺品消耗性强,样式变化快,“今年是宝贝,明年成垃圾”,属于典型的资源、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原材料造成巨大的浪费。这些五花八门的产品全属贴牌生产,价格极为低廉,一个集装箱货品的售价仅8万至10万元人民币。采访中,有位陶瓷艺术家面露忧色地说,“德化是在用世界上最好的原材料生产最低端的产品”。

与德化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西班牙有个叫“雅致”的陶瓷企业,同样生产玩偶等小工艺品,走的是高端品牌、文化营销的路线。整个公司的制作人员只有150多人,在全球却有4447个专卖点,用的瓷土不如德化,但一件20多厘米高的玩偶在上海的售价达到三四千元,价钱相当于德化同等产品的20倍左右。

此外,德化眼下已面临工人紧缺的难题,许多企业都在担心春节后出现“工荒”。原材料价格上涨,工资水准上涨,利润自然不断下降。陶瓷作为全县的支柱产业要想进一步提高产值,单纯依靠扩大生产规模已经“此路不通”。很显然,以量取胜、以资源为代价的模式,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如果不及时调整产品结构,不打造推广自己的品牌,不提高艺术与科技附加值的话,整个德化陶瓷必将遭遇困境。

另一个老瓷都景德镇在接连落选各种“瓷都”评选之后,曾经“被愤怒包围”,甚至成立律师团,状告把另一个“中国瓷都”称号授予广东潮州的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愤怒”过后,景德镇开始了全面的反省。

实际上,与潮州、德化相比,景德镇的差距根源于市场意识,表现于经济指标,而在文化积淀的深厚和对文化保护传承的重视上,却有着一定的优势。21世纪是全球竞争的时代,也是文化较量的时代。在与景德镇的“赛跑”中,潮州、德化只是处于第一棒的暂时领先,谁将成为最后的胜利者仍是一个未知数。

十字路口——不容迟疑的选择和行动

2007年,德化陶瓷学院将面向全国招生。这件事在德化的发展史上将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一个县支撑起一个陶瓷学院,是需要勇气的。

德化陶瓷学院已有329名大专生在读,开设的雕塑艺术设计、工业设计、工商企业管理和商务英语等8个专业基本上覆盖了德化陶瓷业目前最为紧迫的人才需求。

德化的领导层已经意识到,陶瓷业要想实现文化提升,步入可持续发展轨道,必须具备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关键在于“人”。以往,德化陶瓷人的整体文化素质不高,理论基础薄弱,创新能力较低,包括当下的许多企业领头人都是没考上大学才转向陶瓷业的。人才缺乏成为制约德化陶瓷发展的瓶颈。

陶瓷学院的一位老师说,学院是德化未来的希望,但她所带来的文化积累是潜移默化而非立竿见影的,需要5年、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产生质的飞跃,从而在文化上改变德化。

延续千年的瓷都德化,来到了一个十字路口——是重复“量大价贱”、消耗资源、贴牌生产的模式,还是在文化内涵和科技创新上下工夫,培育核心竞争力,塑造品牌?机遇是稍纵即逝的,不容许任何迟疑和徘徊。

对此,德化县政府助理调研员、老陶瓷人黄发建认为,德化的成功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民营企业的灵活机制。俗话说,“亏本的生意没人做”,利润减少的压力,企业是最先感受到的。所以当遭遇困境时,民营企业就会集中力量求生存求发展,主动寻找新的突破口,而不会一成不变。

实际上,一些变化的迹象已悄然出现。不少瓷雕艺术家尝试进入外销领域,将出口产品由小工艺品向艺术品转化。与此同时,一批外销企业也正在开辟内销和日用陶瓷的“战线”,例如“恒晟”就刚刚建成了1000多平方米的内销产品展厅。这是一种双向的流动。

德化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政府的引导和服务。眼下,德化县正在从政策措施、资金投入等方面引导陶瓷业从劳动密集型向资金知识技术密集型转变、从以外销为主向内外销并重转变、从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转变。2006年,德化县品牌宣传领导小组成立,这个领导小组的任务是全方位推进“中国瓷都·德化”品牌宣传的系列策略。

著名女诗人舒婷曾写过一首关于德化陶瓷的小诗,末尾一句是:“从何朝宗指间坠下那一颗浑圆的智水/穿过千年/犹有余温。”创造了历史辉煌和现实奇迹的德化人是有智慧的。这种智慧,足以让他们在这个十字路口作出理性的选择。(记者 何光锐)

<

阅读上文 >> 佛山因出口退税率政策调整影响千余家陶瓷企业
阅读下文 >> 佛山南庄兴建全国最大陶瓷市场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达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本文地址:http://www.twxw.com.cn/news/show-259786.html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 陶卫网

为您精选更多好项目

微信“扫一扫”
即可分享此文章

佛山市诗瓷广告策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中国陶卫行业综合门户! ICP备案号:粤ICP备09035496号 粤公网安备 44060402000688号 投资有风险 加盟需谨慎 技术支持:尚高数字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