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蔡履平正在专心篆刻。吴肖英摄
说起印章,一般人的印象中都是在金、玉、木、石等材料上篆刻而已。不过,我区一位民间艺术家蔡履平,却打破了这种材质的限制,在泥巴上进行篆刻,形成了独具魅力的陶瓷印钮艺术。
从泥巴上寻找灵性
印章是一门历史悠久的传统艺术,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长期以来,艺术家们多用金石进行篆刻。从最早的青铜印到明清流行的石章,中国篆刻每一次的高峰都和材料的变化有直接关系。
陶瓷印钮,是瓷与印两大文化杂交后绽出的奇品。瓷印在浙江,至少在唐宋时已有生产。与传统的拓印不同,使用传统石质材料制出印拓之前,石料的选取、磨制等过程都不重要,而陶瓷印钮,从陶土的选择、陶坯的制作、钮制的雕刻,到页面的雕刻,最后到陶瓷印整体的烧制,都需要精益求精。
不过,由于瓷印制作难度极大,历代流传下来的精品很少,清代以后几乎无人问津此业。我区的民间艺术家蔡履平,痴迷于瓷印艺术,潜心研究十余载,终于让人们看到了这种几近失传的瓷印魅力。
从传统的印钮来说,由于受材质的限制,一般人们只能孤立地去欣赏印面。而将篆刻改用陶瓷去表现,就立即变得丰富起来,人们不只欣赏印面,还能欣赏到边饰、印钮、釉彩。即刻间,篆刻成为立体的、完整的艺术品:可欣赏,可摩挲,可把玩,自然也添加了其作为印章的审美价值。
用瓷印偿还历史“旧债”
蔡履平出生书香门第,但未满10岁就失父亡母,随后又在本该上学的年纪离开学校做了“知青”。然而,他还有一个精神支柱——对美术的爱好。他画宣传画、出黑板报、写标语、刻印章样样拿手,后来被调到专业的刻字店,这些也都为他以后转研瓷印奠定了基础。
蔡履平从事瓷印研究是从萧山瓷厂结识浙江美院周轻鼎教授开始的,随后经西泠印社金鉴才、朱恒吉老师指点,专攻篆刻。十多年前,他突发奇想,尝试发掘中国古代的瓷印章技术,遂自塑、自刻、自釉、自烧,终于摸索到了初始于西晋而失传于清代的瓷印章技术,烧制出了融合瓷艺、篆刻精髓且自成一体的瓷印章。
说起对瓷印的痴迷投入,蔡履平的心底还有一段隐痛。原来,在那段特殊的年代里,是他亲手把家藏的善本图书、祖传的古代字画付之一炬;又是他亲手把上好的古玩一件件销毁。所以他始终有一个弥补损失的心结,想倾尽自己的毕生精力,给后人留下更多更精美的瓷印来偿还历史的旧债。
痴迷瓷印一生不变
别看瓷印只是小小的一枚,制作工艺却十分复杂。蔡履平说,他几乎把所有业余时间都用在创作上,每一枚瓷印都是他的宝贝。通常,瓷印要经治坯、雕钮、篆刻、上釉、入窑烧制等工序,入窑烧制时,尤其容易变形,釉色窑变也难以预测。每次进窑二三十件,能成功的只有二三件。因为单独烧窑的费用很高,为了节约成本,每次只好趁朋友烧窑时顺便烧制。
不过,由于他对瓷印艺术的痴迷,到如今已创作了千余件作品。他的瓷印作品有好几类,传统人物类的以罗汉、佛像为主,花鸟鱼虫类的以佛手、灵芝为主,兽类的以龟、龙、蛇、狮虎为主,还有刻着“自古风流”、“心空自安”等篆书的。
蔡履平创作的作品受到了印学界的赞赏,著名教育家王伯敏曾题诗赞曰:“正是玲珑吾所爱,奏刀虚处见神生。”西泠印社书画家鲍复兴赞其为“华夏瓷印第一人”,并留下墨宝。蔡履平的瓷雕印钮还被列为杭州市首届25项重点保护技艺之一。
蔡履平一直梦想的瓷印艺术馆终于在2006年12月底开馆了。他说,尽管瓷印并没有给他在经济上带来好处,不过这种痴迷一生都不会改变了,他希望能够为这种几乎要失传的瓷印工艺继续做出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能够欣赏陶瓷印钮艺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