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陶卫网
手机浏览陶卫网
当前位置:首页>看资讯 >生活用瓷>“碗礁一号”沉船揭秘

“碗礁一号”沉船揭秘

2021-11-18 09:04:27责任编辑:陶卫网

   梅花盘      葫芦瓶 重庆晨报联手央视探索 发现栏目独家打造  在福建省平潭县海域,有一座礁石,当地渔民称之为“碗礁”。  渔民们捕鱼时,他们的鱼网经常打捞上来些大大小小的瓷碗,而他们自己也不知道,他们的祖上从何时起就在这里不断的捞起瓷碗了。  2005年6月底,中国水下考古队的一个调查小组闻讯来到了碗礁海域……手机短信发来考古发现  2005年夏

 


  梅花盘
  



  


  葫芦瓶 重庆晨报联手央视探索 发现栏目独家打造
  在福建省平潭县海域,有一座礁石,当地渔民称之为“碗礁”。
  渔民们捕鱼时,他们的鱼网经常打捞上来些大大小小的瓷碗,而他们自己也不知道,他们的祖上从何时起就在这里不断的捞起瓷碗了。
  2005年6月底,中国水下考古队的一个调查小组闻讯来到了碗礁海域……手机短信发来考古发现
  2005年夏天,中国水下考古队来到碗礁海域,开始了第一次水下调查。出现在水下考古队员眼前的居然是清代前期景德镇的青花瓷器,他们立刻意识到: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重大考古发现。
  福建省平潭县海域的“碗礁”并不像碗,这个名称缘于300年前这里发生的一场海难,渔民们在海底常常捞到瓷碗。
  当地渔民称:“人们经常在暗礁旁捕鱼,用渔网捕鱼的时候经常会勾带瓷碗上来,有时一连五六个,有时一条船能带上八九个的都有,以前的群众也不知道这些瓷碗值钱。”可是渔民们也不知道从何时起就在这里捞起过瓷碗了。“碗礁”因此而得名。
  2005年6月底,中国水下考古队的一个调查小组闻讯来到了碗礁海域。
  “碗礁一号”水下考古队的执行队长林果给我们讲述了最初的发现经过:“当时我们收到了一条手机短信,只是说发现了沉船,有人在抢沉船的东西。”
  对水下考古学来说,即使是一艘普通的古代沉船,也可能具有重要的考古价值。
  然而,第一次的水下调查,就让考古队员们感受到从未有过的惊喜。
  出现在考古队员眼前的是清代前期景德镇的青花瓷器,他们立刻意识到: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重大考古发现。令人万分痛心的是,盗宝分子不择手段地盗掘和疯狂抢夺,致使这艘清代沉船遗址中心到处是惨遭毁坏丢弃的文物,海底一片狼藉。
  从破碎的瓷片中,可以明显地看出沉船中有许多难得一见的中大型青花瓷器。
  这是第一艘发现于碗礁附近的古代沉船遗址。按照水下考古惯例,沉船遗址被定名为“碗礁一号”。
  对考古学者来说,这些明清时期的青花瓷器,对研究中国陶瓷发展史,以及明清时期的海上贸易,文化交往具有重要的价值,因此,它成了中外水下考古和捞宝商共同追求的对象。而且,在此之前,中国水下考古界始终未能发现有价值的装载青花瓷器的明清沉船。
  “碗礁一号”清代沉船的发现,无疑将填补这一空白。
  面对这份珍贵的礼物,水下考古队长兴奋之余不免有些担心———经过盗宝者的疯狂盗掘,水下还有多少有价值的文物呢?
  考古队员首先对被破坏的沉船遗址表面进行了清理,任何一个碎片都不能放过,这在日后可以最大限度的复原文物。
  在清理遗址的过程中,仍能采集到一些完整的文物。
  出水的大量瓷器碎片,初步透露了“碗礁一号”的诸多信息———从瓷器的数量和重复率看,这无疑是一条商船。
  令考古人员倍感惊奇的是,船上竟然没有一件景德镇以外的瓷器。从沉船上打捞出水的瓷器,品种非常多,从大多数瓷器的胎质、釉色以及装饰看,都相当精美。
  清理出水的大块碎瓷为数之多,令考古人员深感吃惊,这表明“碗礁一号”装载了可观的中大型瓷器。从它们的胎质和釉色的品质、以及纹饰的精美程度看,这些瓷器决非寻常之物。,这批瓷器从它们的造型、纹饰、胎釉等等方面来看,都堪称民窑当中的上品。
  除了没有题写皇帝年款外,这批民窑瓷器质量已与官窑瓷器相差不多。而且,它们产品在装饰图案上比官窑磁器更为活泼多样,更具时代特点。
  对这样一船景德镇上等民窑瓷器,许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它值多少钱。
  作为考古人员,当然深知其研究价值。可是,经过盗宝者的大肆盗掘,“碗礁一号”上还有没有完整的文物,躲过了这场劫难呢?
  考古队员开始对沉船遗址泥沙下的情况做进一步探摸。
  他们在沉船船舱及周边进行了反复的探查,这项工作相当吃力,但是,泥沙中不断地传来令人惊喜的发现。
  所有的探摸传达了一个可靠的信息:泥沙下还有可观的埋藏。
  海上丝绸之路的明证
  考古队调用了2艘专业打捞船,首先进行抽泥作业,当泥沙被渐渐抽开后,遗址中出现了令人欢欣鼓舞的景象,沉船的船舱中到处是成堆的完好文物。
  “碗礁一号”水下考古发掘正式展开了。
  面对眼前动人的景象,考古人员只能在内心发出阵阵欢呼。
  不仅在船舱中,在沉船船体外的泥层中也出现了大量的文物。
  考古人员首先对沉船残体进行了测量。测绘好的图纸准确地显示了沉船状况,它的残长为13.5米,宽3米。历经300多年的海水冲刷,未被泥沙掩埋的船首、船尾以及船体的上部都已荡然无存。
  根据残余的船体和龙骨的大小,考古人员推算,“碗礁一号”全长应有20多米,其规模和一艘帆船差不多。帆船的甲板上是船工起锚、操帆、使舵的工作面,甲板下才是装货的船舱。这样一艘中型帆船已完全具备了远航能力。
  这艘不幸沉没的船的主人怎么也不会想到,他们这笔300年前没能成交的买卖,今天给中国水下考古事业送上了一份难得的珍贵礼物。
  此刻,水下考古队的队长和他的队员们的心情可谓是喜悦无比,因为他们知道,现在出水的丰富文物还仅仅是遗址的最上层面的东西。
  一批批陆续出水的完好文物,使我们渐渐了解了当年“碗礁一号”装载货物的重要信息。这些瓷器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小型的日常生活用瓷,十分精美。有一种用铜红料做着色剂与青花图案相配的叫青花釉里红,这种装饰技艺,直到康熙时期才发展成熟。青花釉里红别具一种美感。
  这些瓷器的另一类是用作装饰观赏用的陈列瓷。随着瓷器的不断出水,它们的品种也越来越多。
  人们发现了一种葫芦瓶,是少见之物,它的制作工艺非常特别,下层是酱釉,中层是哥釉,上段才是青花釉,十分珍贵。
  出水的最为大型的瓷器是“将军罐”。“将军罐”这个名称是由于它的盖子像将军的帽盔。而出水的最小器物是一种精致的小瓷瓶,考古人员一时难以判断它们是干什么用的。水下考古队的文物摄影师开始忙碌了,所有的珍贵文物都来到了他的镜头前:
  有件腰腹圆鼓、口大外撇造型的叫凤尾瓶,这件瓷器无论胎质釉色都精美绝伦,是件十分名贵的作品。
  而一件蓝底白花的瓷器釉色十分突出,它纯蓝而又鲜艳的色泽最能体现康熙青花的典型特征,正是这种釉色曾使青花瓷被外国人誉为“中国瓷器的蓝宝石”。
  康熙青花的另一特征是描绘的景物有浓淡、深浅之分,层次丰富,中国画墨分五色技法的运用,使它又有“青花五彩”的美誉。
  这类名贵的陈列瓷,烧制工艺都相当精良,因此,虽经300年的海水浸泡,依旧宛然如新。
  “碗礁一号”可谓身价不凡。
  那么,这船货将销往何处?是内销还是出口外销呢?人们判断,有一种大型瓷盘,像是出口货,还有一种高脚杯也像出口货,但是早在宋代中国人就在使用了。有的瓷器像茶具,又像咖啡具。但是从瓷器的纹饰看,却都体现着地道的中华传统文化色彩。
  在瓷器上还发现了一种怪兽,这种怪兽是康熙时期的一种避邪图案。众多的人物画都取自中国的传统典故和戏曲故事。
  许多瓷器上的图案多以寓意和谐音来象征吉祥的意寓,比如喜鹊象征喜庆,牡丹象征富贵,婴戏图寓意多子多福。它们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特征。专家认为,中国古代外销瓷从它的内涵讲一般分成三类,一类就是中国传统样式的陶瓷器,一类是仿国外市场需要的样式的陶瓷器,还有一类是来样定烧的陶瓷器。从“碗礁一号”沉船这批瓷器来看,它绝大部分都还是中国传统样式的陶瓷器,实际上在明清时期,大量外销的还是中国传统样式的陶瓷器,所以,它究竟是否外销目前还不能确定,有待进一步的发掘工作。随着泥沙不断地被抽开,更多的文物不断
  地暴露了出来。
  但“碗礁一号”的所装载货物是否为外销瓷,人们一时难以判定。水下作业风险很大,但是考古的魅力在于它是一个不断探索、发现的过程。
  弄清“碗礁一号”的目的地,对研究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演变,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传统的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条通往东南亚、西亚直至非洲的航线。到了16世纪,渴望与东方贸易的欧洲人开辟出了两条连接东西方的新航路。
  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扩展到了欧洲之后,青花瓷器扮演了重要的贸易角色。因此,新航路上的海底发现一直为中西方学者所备加关注。
  一万五千余件珍贵遗产
  经过了3个月的艰苦努力,“碗礁一号”水下考古发掘到了最后阶段。大批的文物不断出水,“碗礁一号”所载货物是否为外销瓷,终于真相大白了。
  揭晓这一谜底的关键,是考古人员在这批瓷器中找到了许多器物的盖子,明显地表露出了异国情调。其他的一些器物尽管还是中国的纹饰,但是找到盖子后,也立刻让人感到洋味十足。
  还有一种精致的小瓷瓶为数不少,造型各异。经过专家考证,它将作为一种典雅的装饰品来到西方人家的餐桌上。有些是精美的咖啡具。毫无疑问,为这船货买单的将是欧洲市场。
  作为一般日用瓷,中国青花瓷受到当年欧洲市场普遍欢迎,销量十分巨大。其中许多陈列瓷,尤其是大中型精美的陈列瓷不是一般人能买得起的,它将供应欧洲的中上流社会。这些瓷器在当年的欧洲已经成为显示地位、夸耀财富的手段。青花瓷风靡欧洲,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它带来的东方文化艺术让欧洲人十分着迷。
  “碗礁一号”所呈现的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正反映了青花瓷器所扮演的文化传媒角色。
  在所有出水的文物中,有一件器物显得与众不同,让考古人员大感意外。
  这不是青花瓷,也不像船上的生活用品,而是一件出色的仿宋代哥窑瓷器。不规则交织的开片是哥窑瓷器特有的装饰。哥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在清代景德镇,无论官窑、民窑都曾精心仿烧哥窑等宋代名窑瓷器,而且工艺之高超,让人难辨真伪。不过,这件仿制品为何出现在外销瓷中呢?
  美国艺术史学者房龙在他的书中有这样的描述:当时的欧洲人热衷购买收藏来自中国的古董瓷器,根本分辨不清什么是真品什么是赝品。这使某些中国的商人看到了赚大钱的机会,于是各种仿制品充斥了当时的欧洲市场。
  这件出色的仿宋代哥窑瓷器,很可能是当年捎带出口的假古董,不过,在今天它仍不失为一件难得的珍贵文物。
  “碗礁一号”最后清理发掘完毕后,出水文物达到了15000多件,连同失散、被盗、被毁的,这船货物估计至少应在5万件以上。
  专家推测,“碗礁一号”应该是转口贸易,它的中转站有可能是厦门或广州,也有可能是欧洲人在远东的贸易中转基地菲律宾的马尼拉和印尼的巴达维亚。对中国古代青花瓷器的外销及其相关重要历史的研究而言,“碗礁一号”考古发掘第一次提供了来自海底的宝贵资料。它也为中华文明宝库增添了一笔精彩的历史
  遗产。整理/杨文钊

<

阅读上文 >> 江西省陶瓷检测中心通过国家认可委员会专家评审
阅读下文 >> 特地说•绽放之三(组图)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达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本文地址:http://www.twxw.com.cn/news/show-259834.html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 陶卫网

为您精选更多好项目

微信“扫一扫”
即可分享此文章

佛山市诗瓷广告策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中国陶卫行业综合门户! ICP备案号:粤ICP备09035496号 粤公网安备 44060402000688号 投资有风险 加盟需谨慎 技术支持:尚高数字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