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陶卫网
手机浏览陶卫网
当前位置:首页>看资讯 >陶瓷资讯>[专题之七] 陶师祖庙

[专题之七] 陶师祖庙

2021-11-18 09:05:21责任编辑:陶卫网

一、石湾陶师祖庙的历史 在南宋时期,由于战乱,山西霍州窑陶工因避战乱逃难经南雄珠玑巷至石湾,继续从事制陶工作,并在石湾水巷建起第一座陶石庙陶师庙(约1273年),该庙很小,像土地庙,面积约30平方米,这是因为霍氏陶工是逃难到石湾,他们当时经济上很困难,所以该庙建得很小。中原陶工大量迁到石湾后,石湾陶业兴旺发达起来,在明代时,水巷的那间小陶师庙已不适应当时

一、石湾陶师祖庙的历史 在南宋时期,由于战乱,山西霍州窑陶工因避战乱逃难经南雄珠玑巷至石湾,继续从事制陶工作,并在石湾水巷建起第一座陶石庙陶师庙(约1273年),该庙很小,像土地庙,面积约30平方米,这是因为霍氏陶工是逃难到石湾,他们当时经济上很困难,所以该庙建得很小。


中原陶工大量迁到石湾后,石湾陶业兴旺发达起来,在明代时,水巷的那间小陶师庙已不适应当时的需要,故各行陶工筹款兴建规模宏大的第二座陶师庙。据同治《南海县志》记载,第二座陶师庙始建于明嘉靖七年(1528年),位于石湾莲子岗东麓(今化机厂),“祀虞帝舜于其中,石湾乡三窑同建”。明代时石湾称为石湾乡,行政地域划分为上中下三约,其中海口一带为上约,镇中心则以当时尚存的三丫涌为分界线,次涌以西属中约,此涌以东则为下约。而明清时期制陶业内部的窑区划分,亦沿此行政区域分为上中下三个窑区。上述记载所说的“三窑同建”,实即为整个制陶业集资组织兴建之意。此后又经清代嘉庆年间、同治九年(1870年),光绪年间及民初1926年等多次重修扩建,以至于规模越来越大,装修越来越精美。其中1926年最后的一次大修扩建,是由罗积廷(石湾著名老中医罗惠良之侄,时任陶业横耳行主事)发起的,得到了澜石黎涌华侨巨商简照南以及“佛山莲华行车公司”的大力资助,除修葺、完善原有的主体建筑以外,还增加了花园及外围商铺等设置,使之功能更为齐全。1938年10月日本侵略军铁蹄踏进石湾后,石湾受到严重的破坏,陶师庙也随之被毁。


陶师庙是石湾“四大古迹”之一(另外三处是丰宁寺、莲峰书院、高庙),是石湾陶瓷史上最鼎盛时期的象征,是石湾标志性建筑,不仅早国内,而且在海外特别是东南亚一带有着很高的知名度和巨大的影响力。陶师庙被毁之后数十年来,每当谈起该庙,老一辈的陶工们往往扼腕慨叹,痛惜之情,溢于言表。事实上,该庙建筑规模之宏大,设计之精美壮丽,为佛山所有手工行业祖师庙最,历来被广大陶工视为制陶业辉煌成就的骄傲和标志。原来的江佛公路上,在陶师庙被毁数十年的情况下,仍然设有“陶师庙”的站名。解放后,在国内及海外陶瓷业界和关心陶瓷的社会各界人士及石湾人民,多次多方奔走呼吁,提出重建的动议。经过多次研讨,广泛听取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目前重建陶师庙的条件已趋成熟。
二、第二座陶师庙的结构
据清代道光年间编纂的《南海县志》卷十二“建置略四·坛庙”项,有“陶师租庙,在石湾莲子岗”的记载,以及人们的回忆,陶师庙大门的竖式匾额上书阴刻题“陶师租庙”,这是庙的正式名字,“陶师庙”是群众俗称。
据老一辈陶工的回忆,民初时的陶师庙相当宏伟壮丽,气势不凡。其建筑群规模宏大,大体坐东北向西南,属三进两厢式总体平面布局。平面呈长方形,建筑群正面(西北—东南)总面宽约50米,纵面(东北—西南)总进深约70米,占地面积约3700平方米。 本网声明:欢迎以任何方式转载及引用本站所有文章内容,但必须注明出处,未经本站及相关摄影师书面授权,不得使用本站的摄影图片,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摄影师电话:13542510022)
[NextPage]
陶师租庙战地广阔,庙前为花岗石地堂,庙为砖木结构,上盖绿玻璃瓦。据调查,起建筑群总体格局,尚保留着明代建筑的大规格和空间阔落的特点,因经清代多次修葺,建筑物又带有浓厚本地明清时期庙宇式建筑的风格,为硬山顶锅耳式封火山墙砖木石结构。庙宇主体建筑为三进,由沿东北—西南纵轴线依次排列并渐次生高的山门、前殿和虞帝殿组成,属三进院落四合院式平面布局。陶师租庙东西两侧的斋廊建筑向前凸出约5米,门面呈“凹”字形状,设门口五个,门前有大石狮一对。


一进的山门之内之左右两侧设有神龛内置有其他的制陶先师神像,左侧为“陶正宁封子先师”(陶正为掌陶职官名,宁逢子是古代著名两个陶正之一,是黄帝时的陶正),右侧为“唐代贤相宋璟先师”。山门之后是一个宽阔的大院落,进深10米有余,东西宽直至左右斋廊之前,庭院左右各植有大树一株。
二进的前殿比其前院高约60厘米(三级石),是一个前后开敞式的四拄大殿,进深约15米,殿中陈设有红木深案、陶塑深案装饰及陶制香案烛台及祭器等物。前殿与三进虞帝殿之间亦有一天井院落,进深约13米。庭中有一八角香亭作祭祀进香之用。
三进的虞帝殿亦比其前院高约60厘米(三级石),该殿是一个正面开敞式的四拄大殿,进深约15米,后墙前的明间正中为一大型神龛其内有近两米高的虞帝坐像,其前面的红木神案上,还有供神诞出游活动用繁荣虞帝“行宫”坐像,约有近1米高。虞帝像的左右,设有附神龛,其内各有多为神像,左侧神龛内其中的三位为“陶朱公(即“造缸先师”范)先师”坐像,右侧神=内其中两位为关羽(武财神)坐像、“五显华光”(能降妖伏魔、陶业之保护神)坐像和另一神像。
庙宇建筑的左右两侧,均有宽阔的青云巷贯穿建筑物的首尾,宽约3米,以作为庙宇主体建筑与左右两厢的间隔。青云巷外侧的两厢,即为斋廊,亦依随主体建筑的地台贯穿首尾,建筑坐向则改为东西向,如此大型的斋廊,原特为各制陶行业祖师诞(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六和八月二十二为陶师诞,举行盛大的祭陶师活动,俗称“春秋而祭”)祭祀时斋戒会餐之用,每侧的斋廊按当时的习惯,设六人一桌,两斋廊的面积则可容纳近千人在内就餐。平时,陶师庙并无闲置,在非陶师诞期的漫长日子,庙内大多的场地被划为铺位出租,此地是陶工和市民经常活动和购物的场所,是石湾一个非常热闹的商业区,有石湾六景之一“莲峰昼市”之称。


陶师租庙的兴建和历次重修扩建,除了各制陶行业按自己的经济实力出资捐助外,各个行业都会把自己行业精心烧制的、最为优秀的陶制建筑装饰艺术品送到庙中装置,作为陶师租庙的装饰艺术构件,务求使该庙成为装修最豪华、最具观赏价值的艺术殿堂。陶师租庙的三进屋顶上均为典型的瓦脊公仔,每进的屋顶上均有陶珠,其中中间的一进的瓦脊上有一颗直径约40厘米的红釉陶珠,据说当时烧的红釉是采用有黄金等名贵釉药。该珠红光闪烁,熠熠生辉,特别在太阳偏西之时,阳光照射,更显光芒夺目,此红釉陶珠堪称石湾陶的珍宝。陶师庙被毁时,民间对宝珠的去向有两种传说,一说是当时被打烂为碎片,有人拾其碎片加工为纽扣;一说是现在流落在港澳一带,为私人收藏。
1926年重修时,庙旁一带拓展为陶工公园,建有六角亭一座。该亭是由“佛山莲华行车公司”赞助,化工机械厂1966年在这里办厂后,一直保留到70年代,今已无存。
三、陶师租庙祖师和庙址的有关传说
(一)陶师虞舜的来历
虞—国名。在今山西平陆县东北。在夏朝以前(即新石器时代晚期)是舜所建。舜又名重华,舜的帝位是尧禅让给他的,舜是上古的一位名君,是黄帝石湾八世孙。他父亲名叫瞽叟,母亲叫握登,握登梦见玉雀入坏,逐生下重华,他生得龙颜大口,身高七尺,他的妻子叫娥皇、女英。他的弟弟叫阿象。
舜带领群众在河东的历山,开荒种粮。在雷泽哪个地方捕鱼捉虾,在黄河之滨的寿山制作陶器,他所制作的陶器件件精良,据《史记·五帝本纪》载:舜“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说的是舜在历山一带带领人们从事耕作、渔猎、制作陶器,所作陶器都不粗陋。因此在黄河之滨的陕西、山西、河北、河南的陶瓷产区的陶工们,都尊奉虞舜帝为陶师。
在南宋时期,由于战乱,山西霍州窑陶工因避战乱逃难经南雄珠玑巷至石湾,不但带来了中原文化制陶技艺,丰富了石湾的制陶术,同时还把对虞舜制陶的精神信仰也带到石湾来了。
(二)陶师庙址的传说

在旧社会里,到处都有很多蚊蝇,但在陶师庙的大殿里,却没有蚊蝇的,不知底细的人,都觉得很奇怪。其实这是因为罗隐曾经在这里睡过觉,并说这里不会有蚊蝇。
罗隐生于宋代,与晁盖、宋江等同辈,本是真命天子,梁山泊的一百零八条好汉,原定是他打江山的手下,拥他为帝,潘金莲是他的皇后,这一切都是为他称皇作准备的。但是因为罗隐的母亲在灶君面前说了一句话,结果全盘计划都给推翻了。


罗隐年少时的邻居万姓人家经常欺负罗家,罗隐的母亲有一天下厨煮饭时气愤不过说:“我们罗家将来若有出头之日,一定要下万家人。”这句话被没有文化学问的灶君老爷听到了,在当年年底上天上玉皇大帝汇报时说:“罗隐要在成功之日,杀万家人。”玉帝大怒,这还得了,若按原定计划,封他为皇,凡间岂不是亿万人头落地,血流成河,生灵涂炭,于是马上取消罗隐为皇的资格。玉帝命勾魂五鬼,换掉他的贵骨。当罗隐被五鬼换骨的那天晚上,全身疼痛得不得了,大喊大叫,他母亲见他这份惨状,就大声对他说:“儿啊,你咬紧牙关啊。”于是罗隐大力咬紧牙关强忍,这样全身所有贵骨都给五贵换掉,惟独那副皇帝金口牙齿没有被换掉,因此他说的话,还是很有效的。
罗隐当不成皇帝,就当了个乞丐,他每天吃无定时、睡无定处。一晚他睡在大雾岗与莲子岗之间的一块地上,经过的村民告诉他说这里蚊蝇特别多,不能在这里睡。罗隐说:“不会,这里不会有蚊蝇。”因为他的牙齿是皇帝金口,从此,那快地方,以后都没有蚊蝇。
经过几百年后的明代嘉靖年间,石湾陶业发展起来,宋代兴建的水巷那间矮小陶师庙已不适应当时的需要,全行业的陶工决议兴建一座大型陶师庙,请来了大名鼎鼎的风水大师赖布衣为陶师庙选址。赖布衣发现了大雾岗与莲子岗之间罗隐睡过的那块宝地,他看出这地有龙气,在此建庙,将来石湾陶业一定有大发展,于是石湾陶工听从了他的建议,就早罗隐曾经睡觉的地方建起了陶师庙。赖布衣离开石湾时,给人们留下了一首诗。诗曰:“大雾过小雾,中间有条路,若然找得到,代代出部部。”(部部者就是礼部、兵部之胃也)。当时赖布衣没有找到这个穴位。
(以上资料根据原石湾区文化局副局长梁诗裕,原梁圆博物馆馆长陈志杰,石湾陶瓷历史名人霍流芝、何汝文、何炽垣,98岁石湾老人罗铭等人提供的资料整理而成) 石湾街道陶师庙筹建领导组 本网声明:欢迎以任何方式转载及引用本站所有文章内容,但必须注明出处,未经本站及相关摄影师书面授权,不得使用本站的摄影图片,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摄影师电话:13542510022)
<

阅读上文 >> 陶瓷饰品欣赏
阅读下文 >> 让零乱走开 不锈钢浴室柜点亮洁净卫浴空间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达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本文地址:http://www.twxw.com.cn/news/show-259849.html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 陶卫网

为您精选更多好项目

微信“扫一扫”
即可分享此文章

佛山市诗瓷广告策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中国陶卫行业综合门户! ICP备案号:粤ICP备09035496号 粤公网安备 44060402000688号 投资有风险 加盟需谨慎 技术支持:尚高数字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