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佛山藏富于民。有人说:佛山有钱老板真多。究竟哪些行业成就的富人最多?这些行业还能再造多少有钱人呢?现在进入那些曾经成就了很多有钱人的行业还能赚钱吗?怎样才能赚到钱呢?从本期开始,本版将连续与佛山富人较多的陶瓷、家具、家电等行业内、见证了富人诞生的部分代表人物,就上述问题进行对话。
曾经被人羡慕地称为“印陶瓷就像印钞票”的陶瓷业,成为我们首期关注的行业。本期邀请了佛山第一家生产建筑陶瓷的石湾利华装饰砖厂厂长、现中国陶瓷工业协会顾问卢敦穆;在佛山陶瓷被惊呼为“白色恐怖”的高速发展时期进入陶瓷业,并在短短4年多创办出进入第一梯队的陶企的叶荣恒;以及在佛山陶瓷业大量企业面临破产危机的2005年以后参与新陶企建设的吕纪念作为对话嘉宾。
石湾利华装饰砖厂厂长、中国陶瓷工业协会顾问卢敦穆广东博华陶瓷有限公司市场总监吕纪念博德精工陶瓷有限公司董事长叶荣恒
文/图记者李春先、上官建庆通讯员蓝卫兵
早期缔造富翁模式不再
记者:佛山陶业有多少富翁?早期的富翁是怎样产生的?
卢敦穆:陶瓷企业的千万富翁,仅仅按数量算,不下500人之多。佛山陶瓷10强企业全都过亿元,其中新中源老板以资产13.7亿元在福布斯中国富豪榜排名206位,称得上佛山陶瓷业首富。
叶荣恒:有人说,过去的国企佛陶虽然没有直接造就出个人富翁(因为赚的钱上交给了国家),但是佛陶间接制造了大量富翁。很多人还能回忆起上世纪九十年代南庄石澜大桥建成前的情景:当时从石湾到南庄要乘轮渡过江。每到星期六下午,江边就会出现很多佛陶集团的工程师,他们受对岸的民营企业的邀请去帮他们攻克技术难题。这就是当年著名的“星期六工程师”称呼的来历。佛陶间接帮一些外面的民营企业家致富了。后来,还有更直接的:一是民营企业通过高薪挖人才,佛陶原来的一些技术人员获得高薪成为先富一族。另外一部分佛陶人则是通过下海办陶企致富。
记者:什么时候是陶企最赚钱的时候?
卢敦穆:上世纪80年代陶瓷的钱最好赚,但那时产生的富翁很少,因为做陶瓷的只有佛陶这家国有企业,赚来的钱全部交给国家了。1998到2001年是富翁丛生的年代。早期成功的民营企业主要是从集体企业转制而来,主要集中在1998年前后,如冠珠转制后的新明珠、转制后的上元、东鹏等。直接从个体进入的很少,主要是资金进入要求比较高,建一条普通窟炉,起码也要资金几千万元。那时也有个别在其他行业赚钱后私人投资陶瓷的,但也是购买了当时的集体企业生产线。
记者:曾经听人说“印陶瓷就像印钞票”,陶瓷业的利润率究竟有多少?
卢敦穆:1981年我在佛陶属下企业引进第一条生产线,当时产品一出来就供不应求,只要能做出产品就能赚钱,所以那时人们议论说:“印陶瓷就像印钞票”,两年就把全部投资都收回了。但是,现在陶瓷已经没有那么好赚钱了,现在陶瓷企业的利润率可能在10%到15%之间。早期缔造富翁的环境和模式都已经不存在了。
产品生命周期大大缩短
记者:同样生产一个产品,企业现在和过去赚钱有何不同?
卢敦穆:1984年前是卖方市场,产品供不应求,想买瓷砖还得千方百计托熟人,找关系走后门,批条子才能买得到。1个产品可以卖3~5年,1个产品不仅可以赚回投资成本,还能赚钱。1984年后,市场价格放开,单价提高,成本下降,全国各地都来佛山买,中央领导也都来视察参观企业,那几年一个产品可以为企业赚更多的利润。
吕纪念:以前一个产品可以吃几年,可以赚回很多。现在一个产品的生命周期短的1个月,一般情况是3个月,长的也不过是半年。所以卖产品在前三个月至少要赚25%至30%的利润,这样到后期更换新产品时,才能降价销售,不至于出现库存积压,前后拉平以便保证15%左右的利润。
记者:与其他行业比,陶瓷业赚钱的机会和难易程度如何?
吕纪念:相对家电这样竞争非常充分的行业来说,陶瓷业赚钱相对容易一些,但现在也趋向越来越难。难处主要在:陶瓷是一个高能耗产业,能源涨价、原材料也越来越贵,加上本地原料用完了,要到越来越远的地方运输。
上世纪90年代初,产品供不应求,无论什么产品都要排队购买,后来市场营销渠道转变,原来一个地级市只有1~2家代理经销商,后来超市平台建立起来,深入人心,如百安居,首先实行理赔制、一站购齐式,这些都对传统营销渠道产生很大冲击。
卢敦穆:做陶瓷还是可以赚钱的,主要需要做好三品(品牌、品质、品种),其次是管理与人才,营销、财务人员、科技研发人员等,都相对缺乏。
记者:现在还想在陶瓷业赚钱需要什么条件?
吕纪念:原来陶瓷行业的门槛高主要在于投入大,而现在,如果没有核心技术和自主创新的产品,没有先进的销售模式,进入这个行业确实会面临很严峻的挑战。另外,要抱着长期投入的心态,想短平快赚快钱不行。
叶荣恒:不具备以下三个条件的不要进来,进来了也别想赚到钱。首先,没有资金实力的不要进来。其次,没有核心技术的别想赚钱的事。
第三,没有良好销售渠道的不要进来。
拥有核心技术才能突围
记者:一直以来都流传着一种说法:陶瓷行业的技术门槛低,所以才会“爆炸似”地冒出一大批企业。为什么说需要核心技术呢?
叶荣恒:认为陶瓷行业的技术含量低这绝对是个误区。当然出现这个说法也是因为早期产品好卖,大家模仿一下别人的产品就能卖出去就能赚到钱。但现在绝对不行,做大路货、靠模仿越来越难做了。
记者:有人说,多品牌现在也不灵了,为什么?
叶荣恒:多品牌经营,对厂家和商家都会造成很大的伤害,而且现在在市场上已经看到了这种现实,造成市场品牌太多太滥。终端营销渠道转型后,消费者逐渐理性,同质化的产品,多品牌的光环,消费者自会有敏锐的眼光。
记者:目前是内销好赚还是出口好赚?
叶荣恒:内销利润相对较高。出口由于价格低,利润也低。精工玉石出口价格约8美元/块,已经算最高档了。出口产品想要赚钱,就要靠创新,靠产品差异化,大路货当然只能走低价了。
记者:作为在陶瓷钱不好赚的环境下进入的企业,能否谈谈你们的经验?
吕纪念:广东博华陶瓷有限公司2005年4月投产,当时面临着“无路可走的困境”。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寻找新的定位,寻找新的市场空白点,避免跟大型品牌形成正面冲突。
方法:宏观压力控制不了,只能控制微观压力,决定采取高档路线,规划可持续发展方案,圈地1000亩,引进国际先进生产设备,在硬件配置上保持足够竞争力。
第二、保持人才和发展优势,成立陶瓷研究所培养研究人员。
其三、管理和文化核心竞争力。
叶荣恒:博德精工陶瓷有限公司生产出第一个产品精工玉石产品,并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但我们在工厂成立之前,就在丹灶租了一个厂专门研制精工玉石产品。至今的4年间,博德精工一直都把重点集中在产品研发与营销渠道的建立。
精工玉石的微晶熔块原材料,是博德自己生产的,别的企业想模仿精工玉石很难,因为连原料都找不到。掌握核心技术是我们成功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