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张远明、何碧帆 特约记者:卢胜文、罗哲] 随着当今世界对环保和生态问题的日益重视,一种经过改良的红褐色新型环保陶瓷——红陶应运而生。红陶与传统的高温白瓷不同,它是指经过800至1000℃的低温烧结、具备陶瓷材料特性又能在一定年份之后风化降解、减少环境污染的新型陶瓷制品。丰顺县潭江镇近年来利用本地资源,大力开发这一新型环保陶瓷制品,受到国际商家的广泛欢迎,去年8月省科技厅授予该镇“红陶专业镇”称号。
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地处韩江中游的丰顺县潭江镇与素有“白玉城”美称的大埔县高陂和桃源等乡镇毗邻,瓷土资源丰富,素有“陶瓷之乡”的称誉。从明末清初起,这里就开始了烧窑产瓷的历史。长期以来,由于受交通等条件制约,这里的陶瓷生产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发展。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和政府扶持力度的加强,当地的陶瓷业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县委县政府结合当地实际制定了“南电声北陶瓷”的经济发展战略,大力促进该县北部的潭江镇利用当地丰富的瓷土资源,点土成金,发展陶瓷支柱产业。目前,以当地群众为主体兴办的大大小小的瓷窑遍布全镇,一些外商也开始注资在当地兴办瓷厂。据统计,目前该镇共有陶瓷企业156家,从业人员近7000人,陶瓷生产的产业化趋势开始形成。2004年该镇陶瓷总产值达3亿多元,创税收1000多万元,成为该县第二大创税大镇,也成为我市和全省最大的红陶生产基地。
技改挖潜增效益
该镇陶瓷过去主要以单纯的日用高温白瓷为主,采用老式传统龙窑烧制,产品单一,次品率高,同时由于龙窑以柴草为燃料烧制陶瓷产品,大量消耗山林资源,不利产地自然资源保护。从1992年起,该镇开始引导企业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全镇所有陶瓷生产企业均以石油气梭式窑代替传统落后的龙窑,后来又逐渐引进电热隧道窑。窑炉的改造不仅大大提高陶瓷生产技术含量,降低了次品率,还有效地保护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在窑炉改造的同时,镇党委政府积极帮助生产企业改进经营管理,培育陶瓷生产的龙头企业。目前全镇已形成陶瓷生产的骨干企业56家,产业集群主要分布于大胜、箭竹、潭江等村,年产值达4000万元以上的有4家、上千万元的有10家、上百万元的有12家。其中金马、振兴、新兴等5家产瓷龙头企业已成功通过ISO国际质量体系认证。产品也由原来单一的日用高温瓷转变为日用、工艺、红陶、中高温瓷并举,产品达1000多个种类。每年春秋两届的广州交易会,镇政府均多方奔走,为当地的陶瓷厂家联系寻找展摊展位,积极向外推介本地陶瓷产品。目前该镇陶瓷制品特别是大宗的红陶产品几乎全部销往国外市场,年出口创汇达1300多万美元,当地瓷工每年工资总额达6000多万元。
环保红陶成为主导产品
上世纪90年代初,就在潭江镇陶瓷企业进行大规模技术改造的时候,一个美国商人带着一种表面红褐色的陶瓷样品来到该镇投资办厂并生产这一陶瓷制品,这就是流行当今国际市场的环保陶瓷——红陶。这种新型产品迅速引起了潭江人的关注,潭江镇政府组织当地技术力量并与省陶研所联手进行技术攻关,很快就成功研制出这一低温烧结的红陶产品。美国商家在当地办厂生产了几年后停产。这时经过大规模窑炉技改后的潭江陶瓷企业已经熟练掌握了红陶生产技术,红陶制品也以其特有的环保功能而走俏国际市场,该镇党委政府抓住有利时机因势利导,在全镇大面积推广红陶制品。目前,红陶制品已经成为全镇陶瓷企业的主流产品,种类达到1200多个,产品出口欧美、日本、巴西、新加坡、香港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
该镇边远山区大胜村就有30多个陶瓷企业生产红陶制品,年出口总值达8000多万元,村支书徐叔和他女婿所办的两家企业就占了4000多万元。小小的山村经常有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地的外国客商飞越关山万里到此落单订货。陶瓷企业的兴旺促进了大胜村村容村貌的改善,近几年来当地陶瓷企业先后投入上千万元进行桥梁道路建设,村中几乎家家户户盖起了新房,还出现了许多高档次装修的豪华乡村别墅,处处让人感受着山城潭江点土成金的喜悦与丰收。
[出口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