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款国宝级文物高仿品今亮相申城。
曾经为皇家独享、王公贵族梦寐以求的珐琅彩瓷,如今却可为寻常百姓人家所拥有。历经8年探索、已经失传200多年、被称为“彩瓷皇后”的珐琅彩瓷今日在上海刘海粟美术馆展出。此次展览的是包括6件珐琅彩瓷在内的20款国宝级文物高仿品,它们是中国国家博物馆从30万件瓷器中精选出来的,每个品种仿制50件。
彩瓷皇后价格不菲
此次中国国家博物馆仿制国宝级文物均为清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代表作品,其中包括珐琅彩、五彩、斗彩、粉彩、青花等。为便于藏家收藏,这批高仿瓷器的底部均为“双款”,即瓷器原款和中国国家博物馆字样款,同时附有纪年和绝版编号,其中编号为50号的高仿瓷器为中国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
在20个品种的高仿瓷器中,6种珐琅彩瓷器最为引人瞩目。珐琅彩瓷器是在康熙皇帝直接授意下在皇宫内创烧,并在皇帝亲自引导下发展起来,这在中国陶瓷史上十分罕见。珐琅彩瓷胎质洁白细腻,釉面莹润,色调鲜艳,器形小巧玲珑,精湛绝伦。据悉,20件国宝高仿品的价格最低9800元,最高36800元。其中,曾经在苏富比香港拍卖会上以1亿多元港币成交的“珐琅彩题诗花石锦鸡图双耳瓶”,其仿品仅售1.89万元人民币。
历时8年研制配方
这些仿制品的“原身”来头不小,高仿品的价值同样不容忽视。由于清代珐琅彩的制作工艺和原料在乾隆以后就已失传,此次中国国家博物馆联手景德镇熊窑传人熊建军等人,历经8年探索和数百次实验,终于成功研制出清代珐琅彩传统配方,填补了我国现代制瓷发展的空白。
据介绍,珐琅彩的烧制过程难度非常大,工序繁琐。首先选用最标准的坯烧成白色素胎,之后再选出最薄、最白细、最周正的用于烧制珐琅彩,再经景德镇绘画大师绘画填彩,最后入炉用800℃左右的温度烘烧而成。
从制胎到烧窑完成,每件珐琅彩瓷器制成最少需要三个月左右的时间,而成功率不足30%。整个生产过程完全采用清代传统工艺和原料,包括采石、碎石、淘泥、洗泥、踩泥、揉泥、拉坯、修坯、吹釉、画坯和写款等几十道工序,最终以柴窑烧制。此外,制作过程中还充满艰辛。据悉,由于珐琅彩的彩绘颜料中特别含有硼或砷,而砷是一种剧毒物质,在高温烧制中,毒烟挥发,致使当时站在窑炉周围、没有戴口罩的工作人员全都流鼻血了。
图:仿清乾隆珐琅彩题诗花石锦鸡图双耳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