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2004年春拍香港佳士得拍卖行一件清雍正珐琅彩蓝料山水图碗成交16863750港元后,去年秋拍苏富比又传来拍坛新高,一件清乾隆御制珐琅彩“古月轩”题诗花石锦鸡双耳瓶成交价为1.22亿港元,令全球收藏投资界人士咋舌。
珐琅彩在我国争奇斗艳的陶瓷艺术百花园里,它造型优美多姿,彩绘五光十色,是一朵绚丽而高雅的奇葩。珐琅彩属于瓷器釉上彩绘,是我国传统的制瓷工艺与法国传入的铜胎画珐琅技法相融合而产生的一种彩瓷品种,始创于清代康熙晚期。制作时,首先在景德镇御窑厂中挑选精制的原料烧成素瓷,然后送到京城,由宫廷画师绘制后,在宫廷经低温彩炉烧烤而成。据宫中记载,当时制作珐琅彩瓷器在北京有3处,有宫内造办处、圆明园造办处和怡亲王府。
精美靓丽的珐琅彩瓷的创造和发展是与“清三代”即康熙、雍正、乾隆的帝皇对瓷器的爱好有着直接关系。出现在康熙晚期的珐琅彩瓷,就是在康熙的授意下制作的。自明代洪武二年景德镇成立御窑厂烧制官瓷后,历朝宫廷中所有制瓷任务均由景德镇官窑筹办,然而,痴心于陶瓷的康熙帝为了便于研制珐琅彩瓷更改了宫中惯例,将珐琅彩瓷的彩绘加工及烤烧放入宫中,据说在内廷深处的养心殿,使康熙帝可以随时亲临作坊巡视。康熙还要当时在宫中的法国传教士马国贤和郎世宁督造。从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起研制,一直到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才烧制成功。
胤禛继承皇位后改年号为雍正,他对瓷器的爱好甚于康熙,不但亲自巡视督察,而且还直接参与珐琅彩瓷的设计和制作,又命其弟怡亲王统管造办处。当时,不但能自己制作珐琅彩料,而且摆脱了康熙时仿铜胎画珐琅的呆板风格。雍正时提供画稿及绘画珐琅的如戴恒、唐岱、贺金昆、邹文玉等人,很多是翰林出身,书画功底极其深厚。当时的珐琅彩瓷胎骨洁白细腻、釉面滋润如玉,色泽明快艳丽,将珐琅彩的制作推向了高峰。
乾隆时,珐琅彩的制作又有了新的发展,从数量看超过了康雍两朝,器型更为丰富多彩,单是瓶类制品就有蒜头瓶、双耳瓶、葫芦瓶、双联瓶等。绘制题材更为多样化,有山石、花鸟、人物、山水、楼阁等。在装饰工艺上集彩绘、描金、轧道、凸印、开光等多种技法于一体,充分反映出乾隆时期高超的制瓷工艺水平。
由于珐琅彩制作难度大,成本昂贵,往往制作一件珐琅小瓶要精描细绘3至4个月时间,所以传世的官窑不多,据说“清三代”官窑的珐琅彩瓷总数仅500余件,而其中绝大部分目前珍藏在台北和北京故宫博物院,所以民间流传的精品就更是寥若晨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