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装饰越少越好,手机软件越精越好,我们总是想用最高的效率、最快的速度,做最正确的事情。有人把极简视为一种精神境界,也有把极简都当做生活的捷径,极简在今天,也有了越来越多的形式和意义。
美化的消费
极简主义生活方式的另一种形态,通过删繁从简,走向更高级。但这份高级未必是精神的,而是身份上的错觉。这一切还要从乔布斯和扎克伯格说起。
乔布斯
乔布斯是一个彻底的极简主义者,十年如一日的黑上衣、牛仔裤和运动鞋,当然除了生活,他也将理念践行到产品中,而苹果公司掀起的极简风潮,已经成为了电子产品的共同风格。
扎克伯格也是如此。一排一模一样的灰色上衣和外套。他的观念是,尽量不做任何对社会毫无贡献的决定,也不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无用的事情上。两个成功的创业巨头所践行的生活方式,重点本应是他们对自我价值的判断。极简是一个探索和反思的过程。
极简主义最早出现在二十世纪50、60年代的艺术领域,在80年代成熟的北欧设计风格引领下,逐渐商业化。
以极简闻名的ZIIIRO出过一款无指针手表,佩戴者需要从渐变区域分辨小时,中心线条读取分钟,不符合正常人的读表习惯,反而模糊了时间。这样的极简主义,只是形式上的极简。
(图片来源:宏陶陶瓷公众号,侵删)
宜家的极简,是为了节约空间,提高利用率;无印良品的极简,采用了环保材料,力图回归自然性。无论是哪种极简的概念,背后都遵循着“实用”这一需求,看似“无用”,实则“必用”,因此它们才能成为消费者潮流的引导者。
德国设计师凡德罗提出的“少即是多”,和阿道夫·鲁斯的“装饰即罪恶”是极简主义设计的核心理念,但这两个原则,在今天早已脱离了设计本身,融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近年流行的各种生活方式名词,教导留白生活的“断舍离”也好,力求不多不少的刚刚好的“lagom”也好,又或者早些年流行的享受生活小确幸“hygge”都在同它们原本的意义发生偏移。
信息时代,社会过度的庞杂,已经让我们的大脑负荷过重,因此极简主义的流行是必然。
生活上的极简是节制和自律。它有张有弛,需要对自我生活进行打磨,村上春树每天4点起床,写作5小时,下午跑步1小时,然后晚上9点就寝。这样作息,从未改变。
(图片来源:宏陶陶瓷公众号,侵删)
发展于佛学中的日本美学“侘寂”,可以说代表了极简的真谛。侘寂是接受生活的复杂后,崇尚着简单。侘”代表着“简陋朴素的优雅之美”,“寂”传达了“时间易逝和万物无常”。侘寂合在一起,即不刻意突出装饰和外表,强调内在,不为时间和世间所困扰。
极简不简单
宏陶80°超白岩|TPAC80-1500 800×800mm
(图片来源:宏陶陶瓷公众号,侵删)
(图片来源:宏陶陶瓷公众号,侵删)
(图片来源:宏陶陶瓷公众号,侵删)
(图片来源:宏陶陶瓷公众号,侵删)
宏陶陶瓷,亦是如此。极简到最后,是能游走在自我与天地之间。若想真“简”就必须先经历“繁”,而不是用风格来标签自己,又或效仿其他的行为就能寻找的状态。
极简的确可贵,但是在对“繁”的足够理解上,繁与简的关系,就像一个杠杠的两端,当它们平衡之时,也是互通之时。
(文章来源:宏陶陶瓷公众号,侵删)